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www.sjqbdf.com/◆红色档案◆ 李斯文村位于麻城市顺河镇北部,与红安县七里坪镇接壤,全村户、余人,版图面积9.8平方公里。战争年代,李斯文一度成为黄麻起义策源地及中心战场,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红四方面军诞生立下功勋。村里现有红军饭店、红军桥、信息树等革命遗迹。沐浴新时代,李斯文村发扬红色精神,发展绿色产业,连续三年被评为“麻城市综合实力二十强村(社区)”。 初秋,走进李斯文村,徜徉在秀美山水间,穿行于垸落和巷陌,瞻仰红军饭店、红军桥,参观村史馆,看百姓大舞台上的表演,听村民讲先贤故事……不由感叹:村如其名,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气质鲜明的村庄! 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乡村的魂。 李斯文村着力打好“文化牌”,以红色文化铸魂、以乡贤文化励志、以孝善文化正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涵养脱贫“精气神”,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动力。 01 红色文化铸魂 村支书李同珍说,小时候,夏天的夜晚家家户户搬竹床在屋外乘凉,年纪大的常常讲革命故事,年纪小的很爱听,红色精神一代代流传下来。 黄麻起义中,李斯文村的父老乡亲们响应起义,手持刀、矛、土铳、撇把子枪和梭标木棍,在村里建农会、分田地、打土豪。据统计,李斯文村为共和国的胜利牺牲了多位英烈。 李先念、王树声等革命先辈都曾率部在这里驻扎过。年4月,王树声在李斯文村亲自指挥一场战役,活捉国民党12军10师师长曹沛章。 村里当时设有招待处,办有食堂,群众称之为红军饭店。红军饭店接待执行特殊任务的零星过往红军和前来接洽办事的地方干部,凭介绍信和苏维埃政府统一制发的饭票吃饭。新中国成立后,顺河籍开国将军张汉丞回故乡,曾指着红军饭店旧址深情地说:“我在杨家高山当红军赤卫队中队长时,曾多次往这里送信送粮,并多次在这里食宿。这是一个值得怀念和纪念的地方。” 历史的硝烟散去,红色薪火代代传。 如今,李斯文村将夏天傍晚“竹床上的红色课堂”,搬进党群活动中心,搬上党课和群众大会,搬入村民的脑子里。 青砖黛瓦的党群活动中心里,设有红色文化陈列室里,一幅幅图片让观者见证着黄麻起义的星星之火。村史馆里,记录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而红军干娘周家姆、红军新娘“七枝花”等故事,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红色教育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员干部和群众,让李斯文人懂党史、知革命、念党恩、守初心。 村两委传承革命前辈奋勇当先的拼搏精神,带领全村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打造红色教育示范基地,让红色文化反哺乡村振兴。 屋外有石滚、碾米的碾子、水井,屋里是老木桌、长条板凳,端上来的是红薯饭、山野菜……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当年的红军招待所。李斯文村在保护好红军招待所旧址的基础上,在旁边新建了红军饭店,将其打造成体验当年红军生活、缅怀革命先烈的旅游景点。当年红军走过的石桥,桥旁系马灯用于传递情报信号的古枫树,红军学习集会的老祠堂等,都打造成了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红色,成了李斯文村最靓丽的底色、最强劲的脉动。 02 乡贤文化励志 在李斯文村,先贤的故事听不完—— 明朝时出了一位周尚书,名叫周思敬,是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挚友,两人的友谊传为佳话; 清朝文举人李涛,在饥荒年代,捐粮救济乡邻,获赠牌匾“柱史流仁”; 李斯文籍将士谢家友率军作战英勇,被刘伯承元帅称之为“豹子”,并赞誉其所率部队为“豹子团”。解放后谢家友历任上海市第一看守所所长、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等职,逝世后迁葬于麻城市烈士陵园…… 这些先贤的事迹挂在村史馆的墙上,更记在村民们心里。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塑造文明新风的精神原动力。李斯文村发掘乡贤文化,着力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让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有精神、有志气、有追求。 “我自己再也不担心孩子的学费,还能让周边贫困户都给孩子交的起学费。”脱贫示范户赵喜英乐呵呵地说道。 而在三年前,赵喜英还在为一家人生计发愁。大女儿读高中,小女儿读小学,还有老人要赡养,赵喜英夫妇勤扒苦作仍难维持,最困难的时候,脑海里甚至闪过让大女儿辍学外出打工的念头。 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后,村两委干部和扶贫工作队走垸入户调查摸底,将赵喜英家确定为因学致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帮扶干部多次入户与赵喜英谈心,从思想上激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得知她有加工鱼面的手艺后,鼓励她大胆干。还特意邀请她的两个女儿参观村史馆,用一个个乡贤的故事激励她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个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女儿汪亚丽考上了长江大学;赵喜英夫妇筹借资金购买机械,开了一家鱼面加工作坊,创办“将军桥”鱼面品牌,年产量万余斤,畅销省内外。 自己脱贫致富,不忘乡里乡邻。赵喜英接纳贫困户人员到她的作坊务工,还经常到其他贫困户或村民家中,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去年底,她被评为脱贫致富示范户,成了村民们点赞的“新乡贤”。 赵喜英牵头创建红军桥鱼面专业合作社,帮扶贫困户11户39人,近三年来共帮贫困户代销鱼面10万余公斤。 板栗种植大户谢思雨牵头创建板栗专业合作社,对接帮扶贫困户35户人,近几年共栽植及改造老板栗林0亩,全村共栽植板栗余亩。 由吴怀玉牵头的绿珍油茶专业合作社帮扶贫困户34户人,近几年共发展种植油茶余亩,全村共栽植油茶余亩…… 绿色产业,在红色土地上开出致富花。 03 孝善文化添彩 孝善文化,也在李斯文村生根发芽。 村里有座白云庵,又称“百人安”,为前清贤士李光觐出资兴建,当时是为附近孤寡老人休养生息所用,现今改建为宗祠,成为传承忠勇孝善的教育基地。 近年来,李斯文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孝善之星”评选活动,引导乡贤、“五老人员”参与乡村治理,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进农家,提升乡村文明新风建设力度。 如今,村里孝善的榜样不胜枚举,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在村里,提起郑凤英,那是媳妇们学习的榜样。”村民汪东安说。两年前,郑凤英的公公突然中风,瘫痪在床,需要人照料。在外打工的郑凤英毅然回到家中,承担起了照顾公公的义务。两年来,她每天为公公喂饭喂药、端屎端尿,冬天背他出去晒太阳,夏天安顿在空调房里,照顾得细致入微。 今年7月,医院确诊为患肾衰竭,需要30万元做换肾手术。医院到家,后脚塆里所有家庭都上门看望来了,乡亲们踊跃捐款,未出塆子就筹集到7万余元。 在推进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过程中,村两委与扶贫工作队密切配合,召开“塆组会”“场子会”,都将乡风建设融入其中,引导村民树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形成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共建美丽乡村,共创美好生活。 村支书李同珍感慨,现在村民打牌的少了,跳广场舞的、打球的、听讲座的多了;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的少了,讲卫生、爱护环境的多了;上访的没有了,大家都一门心思奔富路。 文明之花,在绿水青山间尽情绽放。 记者余涛瞿慧一通讯员万永庄方自咏图片:记者瞿慧一编辑:白楚云|编审:胡思思 终审:秦娇阳 本文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achengzx.com/mcsxw/94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