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难忘羔观

羔观,是清代荆门的一个古地名。一个显达、驰名至少三百年,而今却淡出了人们记忆,几乎被遗忘干净的地名。清代荆门的行政村很大,比如羔观村,乾隆版《荆门州志·地舆》记载:“共七图,共粮户六千六百二十二户。共成熟秋粮三千零三十一石四斗五升四合零,该科条银四千五百六十九两九钱八分零,该科南漕米二千零二十二石零二升零。”舆地图显示,其管辖范围囊括了今沈集镇、高阳镇、麻城镇全部,马良镇的一半,及团林、曾集相邻的部分地区。

幺院子

孟岗,羔观寺遗址

首次听人说羔观,是一年前在麻城镇访问退休教师陈定奶奶,她告诉我,她在羔观寺小学读书,从一年级读到了四年级。我心里一动,赶忙问羔观寺小学具体的位置。陈定奶奶说,在今沈集镇西南不远。而《荆门州志》记载的羔观寺,“在州西六十里”,难道有两个羔观?但《荆门州志》记载的羔观仅有羔观寺一处,参照同书“双庙,在州东南五十里”和“弥勒寺庙,在羔观寺东”的记载,我确信羔观寺就是陈定奶奶的羔观寺小学。那天,陈定奶奶还告诉我,年她响应党中央号召,放弃公办教师身份回村创办了板庙小学。我更加兴奋,问:“板庙,就是《州志》上记载的石板庙吗?《荆门州志·地舆》记载:“羔一图,北抵钟祥界二十里,南抵东四界十五里,东抵羔一界五十二里,西坊厢抵东七里二十里。共粮户九百七十,成熟秋粮四百四十九石八斗二升七合零。科条银六百七十六两三钱九分零,科南漕二米三百零三石一斗八升零。”地舆图上,石板庙在羔一图的东北位置。北面下来还有蜡树庙和朱关庙,西北往南有鸟笼观、横店、梁八店、中兴观、石门庙、柴家集,东南方向有三清观、桥头集、文昌碑、雷都庙、鲁家大桥等古地名。羔观村赖以得名的羔观寺,在羔二图。《荆门州志·地舆》记载:“羔二图,北抵钟邑五里,南抵羔一界十五里,东抵羔四界八里,西抵羔一界六里。共粮户九百一十九户,成熟秋粮四百二十六石四斗三升七合零。科条银六百四十四两零,科南漕二米四百二十六石四斗三升七合零。”羔二图以沈家集塘居中,北有汉景庙,东北新店,西北锦龙庙、乱塚,东南弥勒寺,西南羔观寺、黄家庙等。问题在于,对这些古地名我一头雾水。弄清楚这一切,还需要重访陈定奶奶。

10月13日上午,在协会专家委员陈灵杰安排下,我又见到了她的奶奶。时隔一年,八十四岁的陈定老师还是那么清健,精神头十足。驱车麻雷线、麻板线,走大平阳山、大院子、幺院子、幺凼子、双木桥、小平阳山,我们跟随陈定奶奶的记忆,来到板庙一组,她的侄子陈传威先生家里。“桧树院子,应该是昆山院子。乱塚,就是跛子岗,当年民国沈集区长陈惠清绝命的地方。黄牛垱,万象店,现在简称黄垱、万店。朱关庙,就是现在的朱庙村,公社时期的红卫大队。至于石板庙,因庙门口一块巨大的青石板得名……”对我的求教,年近七十的陈传威先生对答如流,如数家珍。他习《易》有年却自谦读书不多,是乡村不多见的文化人。“羔观寺小学有多大?”我更想知道的是,羔观寺的规模有多大。陈定奶奶回忆,羔观寺小学有六个年级十来个班,是一所公办完全小学。羔观寺建在一座高岗上,所有大殿顺岗坡地势步步高升,爬坡一般,共有四重。最高的一层是玉皇殿,还有祖师殿、三清殿、三皇殿、观音殿、雷公殿、马王殿等等。陈定奶奶自豪地说:“退休后,我去过全国很多地方,也进过不少的寺庙,拜过不少菩萨,但比起来只有我们羔观寺的‘菩萨老爷子’更庄严、雄伟,并且慈祥。特别是马王殿,里头好多的马,都是神气活现的高头大马、骏马。我们一年级的教室,在三皇殿。”我插嘴:“羔观寺是道观,供中国菩萨,您当然感到慈祥、亲切。‘菩萨老爷子’陪你们读书呢?”她笑:“是啊,开始有点怕,后来习惯了,再后来学校把‘菩萨’搬走了。”“羔观寺小学什么时候撤的?”我问。陈传威先生回答的是“拆”,说:“大概文革后期吧,拆下的楠木柱头、门窗、砖瓦等建筑材料,都拖到沈集街上,修建沈集中学。”他笑:“传说,原本日本人一来就要拆的,但他们走拢来,一进庙门就头晕。说‘大大的厉害’,不敢拆了。还是我们中国人民厉害,我们不怕。”“沈集建高中”,熊永贵老师正是沈集中学毕业的。接通电话,熊永贵老师证实了:“我是沈集高中首届毕业生,年入学参加建校。对,那时候我们学生伢子都在羔观寺挑砖,挑到沈集街上建高中。”对上了。

小平阳山葛藤

小平阳山长灵芝的皂角树

这就是羔观,清代远近闻名的羔观寺所在。10月16日午时,我和陈士清先生冒着细雨,终于来到沈集镇彭堰七组,站在了这片高岗之上。高岗东望乐山水库,青葱翠绿环抱的一泓碧水。岗上是排列整齐的大片稻田,最北端有几棵青松,挺拔入云。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稻茬新抽出绿苗,陈定奶奶说是“稻秧子”,水牛最爱吃。此时,正有一头水牛站在田中央,悠闲地享用着它的午餐。一大早,陈士清先生开来了他白色的新越野车。我不好意思再去麻烦陈定奶奶,但又实在不清楚羔观寺的准确位置,担心走冤枉路。他给我鼓劲:“不怕,我在沈集住过队,错不了太远。”前天,陈传威先生告诉过我,羔观寺原来的地名已经没人用了,现在叫孟岗。因为淅川移民中姓孟的是大姓,从老家带来了这个地名。陈士清先生于是语音定位:沙洋县沈集镇孟岗,但几经反复,都显示掇刀“孟港村”。我们没了脾气,就这样走吧,按地图往沈集东南方向。刚走过沈集,老陈停车买甘蔗,我们认识了公路边摆地摊的潘大理先生。潘先生很健谈,自我介绍是公坪人,家里兄弟按“仁义理信”排列,他是老三生于年。我问:“您知道羔观寺吗?”他回答:“羔观寺,现在是彭堰七队,你们已经走过了,应该在双庙粮站右拐,走那条路。那是一座好大的庙啊,八几年还有天门那边的上千人来找羔观寺还愿,可惜拆了。”我问:“您听说过日本人拆羔观寺的故事吗?”潘大理笑道:“听老人说,日本人修掇刀飞机场缺材料,打羔观寺的主意,但刚一动手他们就个个晕,不敢拆了。”双庙粮站,陈士清先生是熟悉的,我们从路口进去七弯八拐,在彭堰五组又问了一次路,感觉走了好远,来到一片有很多红砖瓦房的地方。凭经验,红砖瓦是移民点安置房的标配。我推开一座小院,正在吃饭的大姐果然是河南口音。大姐姓马,叫马德梅,她很热情地放下碗招呼,带我们来到羔观寺遗址。马大姐丈夫就埋在高岗最北端,那片松林里。她感慨:“这里真是风水宝地啊!”丈夫早逝,但儿女出息,都在广州发展。我听得出她对这片土地的感恩之情,她们也有权利带来家乡的地名。彭堰七组称孟岗,因为移民背井离乡也不忘祖宗,不忘祖先的光荣。相比之下,沈集镇集体放弃羔观,就令人扼腕叹息了。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个历史地名承载的都是那个时代最闪光的部分。羔观寺、羔观村、羔观小学,是这一片土地三百多年的历史记忆。再过十年、二十年,还有人记得羔观吗?沈集人民真要集体失忆吗?沈集记住了沈姓,孟岗记住了孟姓,彭堰记住了彭姓,忘掉的羔观却是一方水土所有人共同的地域文化。回去路上,陈士清先生说:“难为了淅川来的移民兄弟,幸亏有村通公路,不然怎么进得来?”善良的老陈总,任何时候都有同理心,但我感觉乐山水库修建之前,凭羔观寺的香火和羔观寺小学的规模,这里也应该是交通要冲。我打开卫星地图察看,羔观寺前原来真有一条北上荆门,南通古长林(长湖)的南北大道。再细看,大平阳山、幺院子、小平阳山、马红山等就在羔观寺背后,相距不过3到5华里。惭愧!我们走了很多路,但并未走很远。年,幼小的陈定小同学,是自己徒步走着去羔观寺上学的。

彭堰村七组马德梅

公坪村潘大理

陈定奶奶和陈传威先生

马红堰

作者:王君市传文协会秘书长

图片:陈灵杰市传文协会专家委员微编:凡莉市传文协会副秘书长校对:李睿市传文协会副秘书长

第39期总第期

→求一颗古仁人之心

→八月奓,九月黄

→在泪水中起舞

→主一个“敬”字

→“赤化”荆当远

→无私奉献一一从一张收条看荆门人民对全国解放之奉献

→“四野”的一张收条

→播撒革命火种的荆门求实中学

→以孝为德,敬老爱老——“孝德文化进乡村”活动首站走进蔡院村

→“九九”,艳阳天

→荆园,一部活着的荆门历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achengzx.com/mcsxw/86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