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举水读书会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作者简介 尹高朝,中国湖北人,生于年2月。大学法学和管理学双学历。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传记作家。党史、军史学者。毛泽东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红色历史文化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后写作并有多种著述面世。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老师们》《毛泽东和他的24位老师》《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周恩来和他的老师》《开国领袖和他的老师》《公安部长罗瑞卿》《罗瑞卿警坛风云录》《赤子毛岸英》《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石》《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黄冈》《毛泽东和习仲勋——陕北13年》《百姓父母官——习近平的县委书记生涯》《荆楚将帅的家国情怀》;《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系列丛书10部、《国是论衡》丛书11部、《从政镜鉴》丛书10部;大学教科书《防暴对策学》等共60余部,计余万字。其部分作品多次荣膺“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当代教育成果奖、金盾文学奖等全国性大奖。《毛泽东和他的24位老师》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栏目全书连载。 本书发行旨在传播红色文化,不以盈利为目的。图文由作者尹高朝先生本人提供,并经尹先生授权发布。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 湖北卷·卷一 ◆◆◆◆ 一位军事奇才的悲剧人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林彪 ◆◆◆◆ 03 运筹帷幄一代兵家 年11月,林彪在黄埔军校由共青团入党,并任第3连支部书记。从第四期毕业后,他由广州北上武汉,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任见习排长、排长,随部参加北伐战争中讨伐孙传劳和进军河南的战斗。年4月,林彪随第25师73团(由叶挺独立团改编)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历经上蔡、临颍等战役战斗。大革命失败之后,林彪选择了革命道路——7月随部移驻九江;8月2日在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下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后任第73团第3营第7连连长;同年10月起义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红军时期的林.彪年1月,林.彪参加了湘南武装起义,改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营第2连连长。同年4月,他随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28团营长、团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成为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据有关史书载:年5月4日,林彪正在对部队进行动员。毛委员一言不发地迈着大步从队伍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见战士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仪容整齐,连连夸赞道:“不错,的确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好部队!”随后,毛委员又与林.彪单独谈了一阵。当毛泽东得知林.彪是林育英、林育南的堂弟时,兴奋地在他肩上轻轻拍了两下,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林彪说:“好几年前,我就在武汉利群书社认识你那两位堂哥,他们很不错啊!”这是林.彪与毛委员第一次相识。毛泽东可谓是慧眼识英雄:“林彪这个娃娃不仅有能力,而且是军事奇才。他不仅能打巧仗,还能把整个局势都装在脑子里,将来我们的军队就需要这样的人来指挥。”这是他给林.彪的评价。毛委员与林.彪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林.彪初任工农红军第4军的营长、团长,因指挥作战有方,提升很快。年1月,他随红4军主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3月任红4军第1纵队纵队长,亦称司令员。其间,他全力支持毛委员继续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林.彪的思想也曾有过迷茫,发生过动摇。在这年年底给毛泽东的新年贺信中,他向自己崇敬的“导师”讨教:“红旗能打多久”?为此,毛泽东专门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作答,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和高屋见瓴的阐述,给林.彪指点迷津,让林.彪心悦诚服。从此,林.彪坚定了革命信念,跟着毛泽东,在中央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施展着自己的军事天赋,成长为红军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年6月,林.彪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时年23岁。林.彪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次重大战役。到年3月,他升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的第1军团总指挥,后来改称为军团长。林.彪在指挥作战时,善于打突击。当一切布置停当,基本条件具备之后,就组织几股部队来个猛打猛冲,屡屡奏效。尤其是对于国民党的杂牌军和地主武装,因其战斗力不强,官兵贪生怕死,遇到力量较强的部队一冲就乱,一乱就败。所以,林.彪的突袭战术经常得手。他也随着胜仗的增多,名声渐大并迅速提升。年3月,年仅25岁的林.彪,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从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到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林.彪始终在第一线坚持指挥战斗,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在此期间,林.彪还曾被选为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林.彪与聂荣臻指挥所部参加了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作战。他率领的红1军团是长征的主力部队之一。年1月,林.彪参加了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路线,改组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由毛泽东负责军事指挥。会后,毛泽东指挥红1军团发动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遵义会议后红军初战失利,再加上许多干部对红军绕着圈子走表示不理解,对比,林.彪曾给中央写信,建议由彭德怀出来接替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此事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斥责,说:“你小娃娃,懂什么?!”毛泽东与林.彪在延安同年9月,红一方面军改称陕甘支队,林.彪任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陕甘支队恢复第一方面军番号,林.彪重新担任红1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他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林.彪从排长逐步擢升为军团长,并以此奠定了他一生的重要领导地位。在延安时期,为了培养抗日军政干部,党中央决定成立抗日红军大学,年6月,林.彪被任命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校长,后兼任政治委员。抗大校长林.彪年1月,“红大”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林.彪继续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抗大第1分校校长和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林.彪被任命为八路军第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是3位师长中最年轻的,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改编后,八路军以师为单位分头开赴抗日前线,林.彪率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第师师长林.彪年8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之后,沿平汉、平绥、津浦铁路长驱直入。9月中旬,西进日军占据大同,其主力继续南下。进占蔚县、广灵、灵丘的日军第5师团主力企图夺取平型关。9月22日,日军第5师团的一部由灵丘进占平型关北部的东跑池地区。23日,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命令第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第师接到命令后,林彪决定利用关沟至东河南镇之间公路修在山谷中间的有利地形设伏待敌。决心下定之后,部队于当日隐蔽进入平型关以东冉庄和东长城村待机。与此同时,林.彪派出骑兵营和独立团向灵丘方向活动,钳制日军,以便保障主力的翼侧安全。9月24日,林.彪组织了营以上指挥员进行现场勘察,并作出了具体部署。是日夜晚,各部队冒大雨向指定位置开进。为了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作战,9月25日拂晓,部队全部进入设伏位置,完成了各项战斗准备。平型关之战旧址9月25日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携带大批辎重沿灵丘至平型关的公路开进,日军大摇大摆,根本不以为有中国军队敢于阻击。上午七时左右,日军全部进入第师设伏地区。林.彪当机立断发起进攻命令。一阵伏击的枪弹,给敌人大量杀伤。随后各团利用有利地势发起冲击。第团经激战歼敌一部。第团切断了日军的退路。第团第1、3营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日军虽遭突然打击,战斗力仍非常强大,还能组织起强大的火力进攻。林.彪组织部队对日军进行分割包围,多次打退日军突围。东跑池方向的日军回援被围,被第团打退。战斗进行到13时左右,被第师围住的日军全部被歼。但驻守团城的国民党军队临阵脱逃,给东路池一带的被围日军留下了机会,使这部分日军得以突围逃走。由于林.彪部署周密,动员有力,指挥得当,所以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此战歼灭日军余人,缴获步枪余支,轻重机枪20余支。掷弹筒29具,火炮1门,战马53匹,击毁汽车余辆,马车余辆。平型关大捷之后,欢庆胜利的八路军战士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也是中国军民歼击日军规模较大的一次战斗。此战之前,侵华日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他们把几十万华北国民党军队驱赶得望风而逃。所以,平型关大捷意义非常重大。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由于平型关战斗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此战在全国的舆论工具中成了重大新闻,被各报刊登载。此役,林.彪作为作战的指挥官在党内的影响更大,在全国也成了知名人物。平型关大捷之后,林.彪继续率师战斗在抗日前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西面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广场上的将领塑像。左起:徐向前、林.彪、叶剑英、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贺龙、罗荣桓、左权年2月,林.彪奉命率师师部和第旅由晋东北南下,到吕梁地区开辟根据地。3月2日,他带师直属队途经隰县以北千家庄时,因身穿缴获来的日军大衣并骑着洋马,被驻军阎锡山部第19军警戒部队的哨兵开枪误伤。子弹从右腋经左侧背穿出,伤及肺和脊椎骨,从此留下终生未愈的植物神经紊乱症,并逐渐形成了怕水、怕风、怕光、一紧张就出汗的毛病。后送延安治疗,八路军第师师长职务由第旅旅长陈光代理。从5月开始,林.彪边休养边参加“抗大”工作,曾就“抗大”的教育方针、军队的领导问题等作过多次报告和讲演。林.彪在抗日战争期间写了《抗日战争的经验》等文,批判了消极防御方针。同年冬,经党中央批准,林.彪赴苏联继续就医,住在莫斯科郊外科尔斯基村的一所疗养院(对外称“七部”或“八部”,共产国际称“中国党校”),由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将级教官授课。后来,在苏德战争紧张时,该部人员被编入苏联红军。据师哲回忆录记述,林.彪在此期间曾对德军的一次行动作出估计并报告了苏联军事当局,受到高度重视。年1月,林.彪结束了在苏联三年多的治病和学习生活,回到祖国。抗日战争中的林.彪年2月,林.彪经新疆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主持军事教育会议,参加整风运动。同年8月,蒋介石在重庆约见周恩来,提出要在西安会见毛泽东。周恩来从毛泽东的安全和斗争策略考虑,提议由林.彪代表毛泽东到西安先见蒋介石,并得到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同意。9月中旬,林.彪乘汽车由延安赴西安,因天降大雨,路上阻隔,抵西安时蒋介石已返回重庆。他由西安又赴重庆,于10月7日到达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此后近10个月时间內,他与周恩来一起,同张治中、蒋介石等就克服内战危机、继续合作抗日等问题进行谈判。林.彪和周恩来在重庆年7月,林.彪与周恩来等离开重庆返回延安,继续在中央党校工作。年4月,林.彪参加了七大,当选为委员。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彪奉派到山东拟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年9月下旬,当林.彪行至河南濮阳地区时,接到中央电令,遂奉命兼程转赴东北,于10月底抵达沈阳。此后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央东北局书记,并兼任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职。进入东北初期,林.彪曾根据形势变化,向中央军委提出缩短战线的建议并被采纳。尔后,他参与领导建立东北根据地,并组织指挥了四平、新开岭等战役。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年2月,林.彪指挥所部在辽宁彰武和法库之间的秀水河子歼灭国民党军第89师一部。此役是民主联军在东北反击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歼灭战,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年6月,林.彪任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东北战场上的林.彪年7月,林.彪主持召开东北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由陈云起草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简称“七七决议”),强调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指挥在北满的民主联军进行三下江南(指第二松花江以南)战役,和南满的民主联军组织的四保临江(在吉林南部)战役南北呼应,使国民党军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陷入被动。年,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先后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国民党军30余万人,为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此后,他曾对中央军委南下作战的指示迟疑不决,直到年7月才初步定下实施辽沈战役的决心。9月战役打响后,林彪对敌情作出正确判断,在攻克锦州后,果断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并使东北部队由出关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余万人,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在东北战场上,林.彪充分地显示出他的指挥才能。他总结出“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等战术原则。“一点两面”就是在进攻敌人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得手之后迅速扩大战果,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包围、分割、穿插相配合;“三三制”即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至4人,进攻时以小组为单位,队形疏散可减少伤亡,容易聚拢便于形成战斗力;“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林.彪把复杂的战术问题用几个字简练地概括,好学好记,便于推广。这些战术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推广很普遍,应用也很广泛。林.彪(前排右一)与东野、华野首长。林.彪带兵只管打仗,别的事几乎不问。在指挥东北战场的各战役、战斗的过程中,林.彪差不多终日倒骑着椅子面对墙上的地图,长时间不许别人打扰,一个人面朝地图观察和思考。林.彪布置战役计算十分精确,可以说他精于运筹。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和讨论,而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想。一旦他开口布置任务,那就是命令,便由参谋长刘亚楼负责组织战役实施。他对战场兵力的计算可以精确到一个营甚至一个连。他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仗都留有余地。在进攻时他要计算到有全胜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还要留出退路。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中央军委的指导下,林.彪与罗荣桓等指挥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中打锦州,尽管毛泽东发了数十封电报,但林彪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就是不下决心。当他终于下了打锦州的决心时,可当他得知敌人又增调五个师的兵力增援锦州的情报后,又把部队撤了下来。在林彪等高级将领的指挥下,东北野战军围困长春,迫使蒋军起义或投降,和平解放长春;强攻锦州,堵住东北蒋军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攻占沈阳,全歼东北蒋军。东北野战军发动的辽沈战役,历时52天,以伤亡6.9万余人的代价,换取了全歼东北敌军47万余人和解放东北全境的重大胜利。年11月,林.彪奉命率部入关,任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和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刘亚楼平津战役中最难打的是天津。林彪调集东北野战军的34万人,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亲临天津统一指挥。年1月14日发起总攻,激战29小时,全歼天津守军13万人,解放了天津,切断了傅作义的南逃之路,经过政治争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宣告胜利结束。平津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平津会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从年11月29日开始,到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至此,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使国民党军队驻华北主力基本丧尽。东北、华北、西北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这一重大胜利的取得,战役的主要指挥员林彪功不可没。平津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年春,林.彪率领部队继续南下,指挥所部进军中南。3月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5月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并任华中局(12月改称中南局)第一书记。6月,林.彪率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先后指挥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在解放战争的5年征战中,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其战争规模最大时可集结数十万人。在数十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战斗中,由于谋划准确,决策果断,指挥得力,再加上因新式整军运动鼓舞起指战员的高昂士气,几乎是每战必胜。被我军甚至是敌军誉为“常胜将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林彪根据部队作战经验的总结,提出的一系列战术原则,以及关于战斗作风和战术问题的多次讲话,曾印发部队指导作战和训练,对于部队的野战和攻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相关链接 一位军事奇才的悲剧人生(一) 一位军事奇才的悲剧人生(二) 云峰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