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防病常识解答防病与急救39问 http://www.tangeerr.com/ycxz/6060.html我与《麻城文化丛书》及其他 王红灯 年11月中旬的一天,知名作家金仕善老师打电话给我,说麻城文化丛书的几位编委和主要作者计议,拟在歧亭镇杏花村召开一个丛书出版座谈会,想听听我的意见。杏花村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提之处,也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屡次来此造访好友、“异人”陈季常的地方,同时也是清代“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在担任湖广黄州府同知期间镇守过四年之久的“黄州二府衙”所在地,还是前几年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授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文化名村商议文化盛事,岂有不扫榻以待之理?何况,我调到歧亭镇工作后不久,即主持召开了镇第九次党代会,确定把“建设文化名镇”作为全镇未来五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只要是跟文化沾边的事,我都应该责无旁贷地鼎力支持。更何况,是金老师这样一位在麻城乃至湖北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界老前辈亲自倡议的活动,无论是站在敬老尊贤的角度,还是站在繁荣发展麻城文化事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的高度,我都没有理由不竭力成全这次活动。在电话中,我除了表示热烈欢迎此次活动在杏花村举办之外,还建议将座谈会定名为“《麻城文化丛书》出版恳谈会”。挂断电话后,我不禁思绪万千,3年多来,麻城文化丛书编辑出版的一幕幕往事,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 一 年5月初的一天,我接到金仕善老师的电话,他说他正在牵头主编一套麻城文化丛书,约我到他家小晤。正好第二天就是星期六,次日上午我如约来到他家中。在他家靠西头的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办公室里,他跟我畅谈了主编麻城文化丛书的缘起、总体构想、编辑思路、出版步骤及目前进展情况等。听着这位满头银发、身穿对襟麻纱上衣、在人群中总是显得“鹤立鸡群”般的圯上老人专注的侃侃而谈,我对他的葵藿倾阳之情更加深了。 说起来,与金老师相识已经快20年了。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像那个年代的许多文学青年一样,满怀着纯真而美好的文学理想,努力尝试着在梦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健步前行。记得第一次与金老师见面,我也随别人一样称呼他为“金老师”,几番交谈下来,他鼓励我要多读书,特别是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知识。也是从那时候起,承蒙金老师没有嫌弃我年轻浅薄,把我当成他的忘年交。事实上,从年龄上来说,他是我的长辈;从文艺界的辈份来讲,他也是我的前辈和老师。后来的几年里,我会偶尔与金老师一起参加文化艺术界的一些活动。金老师给我的感觉,除了是麻城本土出版个人文学专著最多的小说作家,也是第一个出版长篇小说的作家——这些成就在麻城迄今仍处于领先地位,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麻城文艺界,特别是青年一代作家的悲哀。同时,金老师也是一位为人正直、一生光明磊落,性格耿直、说话真爽得甚至可以让人一时转不弯来的知识分子。在他的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才智,也真实地触摸到了中国社会的良心。再后来,由于工作繁忙,加上调到行政机关工作,潜意识里希望别人能慢慢淡化我身上“文学青年”这个印象标签,我几乎很少参加麻城本地文艺界的活动,因此,与金老师谋面的机会也慢慢变少了。但在麻城这个小县城里,每年也总能和他见上一两面,有时还偶尔在一些报刊上读到他的文章,他退休后丰富多彩的生活也能耳闻了解一些,特别是他在退休近十年后,不顾年事已高,扛鼎负重牵头成立了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扶助麻城优秀贫寒学子、奖励优秀学子逾千人,还创办了《传立文化》季刊,组织赞助年麻城市迎春书法美术摄影展……金老师牵头创办的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为多少家境贫寒的莘莘学子雪中送炭,又鼓励了多少成绩优异的芸芸儿郎更加蹈厉奋发啊! 金老师介绍完他编辑麻城文化丛书的总体思路,又拿出刚刚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刊行的《麻城大事》《麻城近现代人物》《麻城民间故事》等3本书,说眼下正在组织编辑《麻城历代文化名人》《麻城籍共和国开国将军》《麻城风光名胜》《麻城明清进士举人掠影》《李贽在麻城》《麻城移民文化》《麻城历代精品诗文选》等麻城文化丛书和另外6卷本《当代麻城籍作家作品选》。如数家珍般地说完这些丛书名录后,金老师又用征询而又充满期待的眼光看着我,问我能不能把麻城文化丛书第6卷《李贽在麻城》的主要撰稿任务承担下来。我说,麻城是李贽的第二故乡,李贽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麻城度过的,谈到伟大的思想家李贽光辉的一生,离开他的“第二故乡”麻城,整个话语体系不仅残缺不全的,而且根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提起麻城的人文历史,李贽犹如晚明时期在麻城历史长空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恒星,他的思想学说,如在黑暗而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夜空划过的一道闪电,石破天惊。据我了解,年代以来,麻城已有凌礼潮、李敏、刘宏等一批学者对李贽颇有研究,且他们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年凌礼潮先生大力推动组织在麻城召开了“李贽与麻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李贽在麻城生活和著述等研究推向了世界级的学术视野高度。如果要写李贽,要写“李贽在麻城”,非三位先生莫属。再加上我才疏学浅,对李贽在麻城的情况也是勉强知其大略,谈不上有远溯博索的探究。听完我的意见后,金老师坦言相告,说他在组稿之初首先也是想到他们三位学人,但无奈三位学人近期都在忙于其他课题的研究,无暇写作此种非纯探究体例的文稿。话已至此,我便应承看能不能在一两天之内先厘清头绪,再给金老师回话。话虽这样说,但在我心里,算是接下了金老师交给我的这项艰巨的任务。 过了几天,金老师又跟我联系,说是要组织丛书文稿的几个主要作者就稿件写作事宜进行一次集体会商。又是一个周末,我又如约来到他家那间办公室,江乐山、缪益鹏、金木、李敏、周汝成、曾锋等一批麻城文化名流都相约而至。在大家各自通报所承担的相关稿件创作进展情况后,金老师又提出,《麻城移民文化》一书的稿件创作任务尚没有“找到下家”。闻听此言,我想,说起麻城的移民文化,在中国移民史和移民学界中影响最著者,莫过于“麻城孝感乡现象”了,而古孝感乡乡都,又正好位于我彼时工作的鼓楼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沈家庄村(年2月与另外2个村合并,成立孝感乡社区),如果这个稿件无人承接,我也许应该主动承担起撰写任务。果然,在金老师一番分派之后,因其他人都承担有较繁重的其他稿件撰写任务,《麻城移民文化》稿件无人“揭榜”。“既然大家都没有时间来写,我不妨来试试。古孝感乡都正好在我那里,我觉得我应该为这本书出点力!”这时,我主动向金老师请缨。就这样,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我先后承接了“李贽在麻城”“麻城移民文化”2本书稿的创作任务。 接受任务容易,可是随着我对有关李贽和麻城移民资料的初步收集和初浅阅读、判辨,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资料,我开始感觉非常后悔——后悔自己不该轻易应承创作这2本书主要稿件的任务,莫说2本书的主创任务,随便哪一本,也够我喝一壶的。在分派任务时,金老师对文章提出了明确撰写要求,首先,在文字上,要求文稿要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晓畅,让学子市民爱读爱看”;其次,在内容上,要求写成纪实叙事文章,所有文章都要用白描纪实的笔法去写,也就是说,不能写成学术论文或其他文体的文章。无奈,既然接受了写作任务,我只好勉力而为。就这样,我只好一边白天集中精力上班,凝神聚力处理公务;一边充分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一头扎进海量的故纸堆中查找史料、遴选鄄别、比较取舍,并开始进行文稿的初步撰写。 正当我感觉分身乏术、时间和精力都不济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麻城文史研究爱好者、沈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刘明西。他虽然只是一个文史研究爱好者,或者说是麻城文史研究的“外围”爱好人员,但他却是一个对麻城移民文化的研究有独特贡献的人。是他,于年4月从民间保藏的《邹氏族谱》中发现和抢救了在麻城孝感乡移民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历史文献《都碑记》。该文的发现和重新面世,一举破解和佐证了有关“孝感乡现象”研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从而坐实了麻城孝感乡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等诸多历史疑案,为麻城孝感乡的历史遗存问题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样是刘明西先生,在一次全国熊氏家族联谊活动中,慧眼识珠,从一名熊氏麻城移民后裔手中发现了明初“麻邑四乡坛域图”(麻城四乡,即太平乡、仙居乡、亭川乡、孝感乡),进一步为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况且,他本身也对孝感乡移民文化有一些初浅的研究。要撰写麻城移民文化的文稿,何不邀请他参与进来,共同合作完成这个稿件呢?没想到,我把这个想法跟刘明西甫一提出,他就马上爽快地答应先提供一个资料性的初稿出来。如此,正合我意。 也是机缘巧合、天公凑美,年9月中旬,我接到麻城市委组织部通知,从9月下旬开始,我与其他5名同志将到黄冈市委党校脱产学习2个月。听到这学习通知,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忙跟金老师打电话,说《李贽在麻城》可以按规定时间交稿。在黄冈市委党校学习期间,我除了遵规守纪按时参加学校的学习活动外,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和每天学习的空隙时间,大量查找和阅读有关研究李贽的各种文章,并最终从汗牛充栋的大量资料和文稿中,疏理出了李贽平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李贽晚年在麻城生活的相关情况,并于党校学习结业前完成了《李贽在麻城》的初稿。 几乎与此同时,刘明西撰写的《麻城孝感乡》一文的初稿也已脱稿。我按照“热稿冷改”的原则,先把《李贽在麻城》的初稿束之高阁,开始对《麻城孝感乡》初稿进行修改。修改的工作量非常大,首先我把整个文本进行了整体调篇布局和删减;其次,在文字方面,我按照言必有据、言必有理的原则,逐词逐句进行重新考证和遣词造句,其工作量之大、耗费精力之多,可想而知。 《麻城孝感乡》一文交稿后,我又反过来再重新修改《李贽在麻城》。通过对文稿进行仔细的校辨,对其中的许多内容也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完善,并根据丛书对文稿的体例要求,从文字到内容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充实调整。此后,我又数易其稿,力求能够在文稿质量上精益求精,但直到丛书出版,也只是达到“基本合格”的标准。 2篇文稿完成后,金老师也根据征求到的多方意见和稿件组织情况,从整体上对丛书篇目进行了合理调整,将原来计划出版的9本书,调整为7本,对其中部分内容也进行了整体调整和优化。考虑到篇目的原因,由我承担主创任务的《李贽在麻城》《麻城移民文化》2本书稿,不再分别成书,而是与缪益鹏先生《吴楚柏举之战》、李敏先生的《明代麻城漕运改折》等文章一起,收入《麻城大事》一书中。 年8月,随着《麻城英豪传略》一书最后从印刷厂刊印完工,4卷本的《麻城历史丛书》、3卷本的《麻城文化丛书》、6卷本《当代麻城籍作家作品选》,共计13卷本的麻城历史文化丛书终于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二 年11月20日,《麻城文化丛书》出版恳谈会如期在歧亭镇杏花村会议室召开,金仕善、毛正秋、江乐山、刘宏、郑重建、周汝成、熊孝忠、董胜来、曾锋、刘明西等麻城文化界名流莅临参加。会议开始后,各位大家发言都非常踊跃积极。作为东道主,也作为麻城文化丛书的编委人员,我该说点什么呢?是啊,作为丛书编撰的重要亲历者和参与者,我心中有太多的感触,心里有太多的话想一吐为快…… 《麻城文化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文化创举。 据金仕善老师讲,他创办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后,在与受助获奖传立学子交流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贫寒学子把目标锁定在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上,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忽视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在更深入的交谈中,又发现他们对家乡麻城的人文历史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还发现类似情况不仅在一般市民中普遍存在,并且在文化教育界也不乐观……”此事对金老师触动很大,他觉得,“爱祖国必须爱家乡,爱家乡必须了解家乡”。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萌生了“编一套介绍麻城人文历史、风光名胜的文化读物,用以对学子励志”的想法。正如金老师生性耿直、办事作风雷厉风行的个性一样,他萌生这种想法最早是年初开始创办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时,到《麻城文化丛书》全面出版的年下半年,前后不超过6年时间,金老师就担纲组织出版了先后3次印刷,最终共计13本书的《麻城文化丛书》。《麻城文化丛书》不是麻城本土作家的文学专著,也不是志书类的文史书籍,而是首部系统地记述和介绍自古至今发生在麻城大地上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以《麻城大事》为主)、麻城名胜风光(以《麻城名胜暨旧事》为主)、麻城优秀传统和民间文化(《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明代以来麻城精英人物代表(《麻城明清科举人物》《麻城近现代人物》《麻城英豪传略》)的一套文化历史丛书。丛书既注重了史料和现实的真实性,又有较强的文化价值。在麻城历史上,曾有明代的熊吉编撰过《麻城志略》,明末清初的邹知新著有《县志》14卷,但至今都片纸无存。《麻城文化丛书》的出版,无疑开创了麻城建县多年以来的一项前无古人的文化创举。 《麻城文化丛书》的编撰出版,对麻城有史以来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和归结。历史上,麻城曾经人文蔚起,文化鼎盛。 金老师本身就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文化老人,熟谙麻城人文历史,在组稿和编辑丛书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对文史的鉴别和编辑水平,他不顾七十高龄,再次扑身于大量麻城古籍和故纸堆中去探求历史的真相,在此过程中,他凭着高标卓识的文化造诣和吐故立新的观照视角,对麻城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标签进行了重新提炼和全新定位,即:古柏举战场,今枢纽通城;花县故郡,移民圣地;李贽著书讲学,书院《春秋》育才;明代进士县,当代将军乡。短短40个字,将有关麻城的历史、文化的关键词提炼总结得精辟入理。在组织编辑《麻城明清科举人物》过程中,第一次系统地搜罗和归整出麻城明清两代进士、举人的名录及中榜年号、所任官职等。通过对明清时期麻城人文生态状况进行探究,挖掘出“山阳《礼记》,麻城《春秋》”这一说法背后的诸多缘由,对今天我们推动麻城城市软实力建设亦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通过组织编辑《麻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一颗颗散落在民间的随时可能湮没在历史风尘中的民间文化珍珠串并了起来,为抢救和保护、传承好麻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麻城文化丛书》的顺利出版,是丛书主编德高望尊、镇静理性、行事不卑不亢、海纳百川、乐做嫁衣的结果。丛书是近6年来主编金老师组织余名本土作家和文化工作者,数易其稿,先后出版印刷3次精心打造而成。丛书的顺利出版,从金老师最初的编撰初衷,到最后的功德圆满,于金老师而言,是久久为功、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成果,亦是他个人威信较高、一呼百应、集思众益的必然结果。但作为比较了解诸多个中细节的我来说,整个丛书的机构搭建、组织编排、组稿约稿、稿件取舍,都有着浩繁的过程和工作量,并遭遇过很大的困难。就我所知,每遇困难困境,金老师总是以大局为重,先用心打好腹稿,镇定自若地寻找突破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人生智慧不动声色地化解难题,让局外人感到他从未登过高山,或感到登高山如履平地。这一点让我印象很深。金老师屈己待人、任劳任怨、遇事从容应对,即使遇到让人生气之事,他也能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度从容化解。从年初金老师萌生编辑一套介绍麻城人文历史、风光名胜的文化读物开始,到正式提出编辑出版10卷本《麻城传立文化丛书》的设想;从年2月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出版方案,到年文艺界迎春茶话会上,金老师的丛书出版方案得到出席茶话会的市“四大家”领导的一致认可和备加称赞;从计划由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及其出资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国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远忠独资赞助出版,到经济学国际金融专业硕士、投资人兼历史研究爱好者鲁功亮和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丁周炎、湖北兴业钢铁炉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迎春、湖北大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宁大勇、湖北福田液压气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广平等知名企业家慷慨解囊全力玉成此事;从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独家率先发起编撰,到麻城市委宣传部、麻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参与发起,麻城市文化局、教育局、财政局、档案局和文化馆共同参与编辑,直至最后得到麻城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和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大力支持,这一切,无不依仗和维系在金老师个人道高德重、人脉广泛、影响深远、知人善任的优势和“软实力”。 《麻城文化丛书》的顺利出版,是全体编创人员呕心沥血、众虎同心共同努力的集体智慧结晶。丛书动议编撰以来,全体编撰人员热情参与、任劳任怨、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通过近6年时间的共同努力,终于成就了这部麻城文化史上的鸿篇巨制。主编金仕善老师,以耳顺之年担纲编撰丛书的艰巨任务,老骥伏枥,负重致远。从丛书的总体构想、编辑思路,到每本书的具体篇目、作者安排,乃至收稿催稿、审核校对等,他都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因丛书稿件较多,文字水平参差不齐,金老师对每篇稿件都进行认真审阅、修订、校对,有的稿件修改量达到50%以上。特别是在最后的统稿阶段,他发现很多稿件在输入电脑的过程中“已”“己”不分、“史”“使”混淆。他和毛正秋、刘宏一起对所有稿件文档中的“已”“己”“巳”都进行一次全面搜索和重新校对,对“史”“使”进行了厘清,仅此一项工作,就耗费了他们3个人半个月的时间。年下半年到年上半年,在丛书编纂统筹工作进入最为关键的时期,金老师的身体出现两次险象,好在天佑有德之人,经过悉心调理,他的身体又硬朗了起来,以至于能够继续顺利主持丛书编撰、出版工作。原担任过中共麻城市委常委和副市长的市老领导毛正秋,因参与撰写《大别山发电厂落户麻城记》一文的缘由,也积极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工作,重新捡起了放下20多年的笔。除该文外,他还先后撰写了《一代言官毛凤韶》《心学传习第一人毛凤起》等史料翔实、斐然成章的上乘佳作,为丛书增辉不少。有次聊天时听他说,为了查找毛凤韶的史料,他花了很多时间查阅了明孝宗到明神宗时期的余卷相关文献,还认真研究了麻城《毛氏宗谱》和几个版本的《麻城县志》以及毛凤韶任职地方的地方志。其刻画入微、兢兢业业的任事态度,崇真求实、一探究竟的科学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江乐山老先生、周汝成老先生,也都克服了年事较高、身体状况较差等困难,为丛书撰写了大量笔酣墨饱的文章。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有像毛正秋、江乐山、周汝成等余名这样不辞辛劳、默默耕耘的作者,和像金老师等乐做嫁衣、成人之美的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丛书才得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麻城文化丛书》的顺利出版,迈出了麻城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长征”征途中最重要的第一步。按照丛书主编金仕善老师的设想,丛书编辑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草创阶段,在言必有据、符合历史真实文化真实的前提下,不追求尽善尽美,先搞出一个样本来;第二步,广泛征求意见,发现不足,遵行简——繁——简的规律,拾遗补缺,删繁就简,修订再版;第三步,由后起之秀精雕细刻,斟酌完善,最终把这套读物打造成乡土教材、传世读本。也许,这只是金老师这位谦谦君子功成不居的谦辞。如果按他的说法,目前《麻城文化丛书》的编纂工作只是走完第一步“草创阶段”,后面还有两步工作有待以后进一步完成。事实上,《麻城文化丛书》的出版,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麻城文化发展史上的殊勋异绩,也是麻城当代历史文化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也正如金老师所期冀和展望的那样,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滚滚驶进,文化事业也必然紧紧跟进并实现进一步繁荣发展。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麻城文化丛书》编辑出版步骤的第二步和第三步的任务,也将会历史地落在未来某个年代的麻城人的肩上。好在,金老师带领我们顺利地走完了丛书编辑出版的第一步,而这一步,是我们自觉肩负起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长征”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自觉,也是我们迈出了麻城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长征”征途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图中后排左起第三位为王红灯先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achengzx.com/mcsxw/76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