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传立”及《麻城文化丛书》 曾锋 近年,“传立文化”这个词在麻城文化界、教育界成为一个热词,经常被人提起,其知名度、美誉度很高,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赞誉,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了解传立文化起初是远距离的。断断续续地从新闻媒体上得知有关它的一些消息:它的全称是“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是由麻城籍成功人士程远忠先生捐资设立的非赢利性公益组织,由麻城市社会文化名人郑贤文、熊绵星、金仕善等发起,于年上半年成立的;它每年资助百余名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发放传立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援助文化项目和通村公路;举办传立文学艺术奖……等等。在这个十分物质化的时代,在这个追逐金钱的游戏已经让很多人自顾不暇,且视为生命唯一价值的时代,家乡的成功人士和社会贤达自发行动起来,以开阔而长远的眼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拥抱亟待扶持的贫寒学子和文化事业,这着实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心存敬意并十分感动。 与传立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始于年春。一天,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会长金仕善老师打电话我,约我到他们办公室去一趟,说有要事相商。我当时感到很突然也很荣幸。金老师是我们麻城文化和文学艺术界的名人,是我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发表过长、中、短篇小说、戏剧剧本、报告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出版过六部文学著作,还著有四卷本的《金仕善文集》。我从小就读过他的系列短篇小说集《古巷》、中篇小说集《哦,绿卡》等小说,十分钦佩他的才华和学识。后来又在涉及文学文化的多次会议上和私人聚会中和他有缘见面,对他为人为文的严肃态度和刚正不阿、敢于担当的人格魅力印象深刻。来到办公室,金仕善会长、程中才秘书长、麻城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李敏会长,还有“举水社区”网站的负责人“一帆姐姐”冷雁飞等都在场。金老师满怀豪情地对我谈了他们促进会下一步打算。他说,“传立文化”计划启动一个大工程,要编纂一套“麻城文化丛书”,初步想法分为八卷,即《麻城大事》、《麻城近现代人物》、《麻城民间故事》、《麻城籍共和国开国将军》、《麻城名胜暨旧事》、《麻城明清科举人物》、《麻城好人》、《麻城民谣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卷约30万字,共计约余万字。他还亲切地对我说:“你是我们麻城的青年才俊,后起之秀哦,不仅熟知麻城本地的党史和地方志业务,还是很有才气的诗人和故事作家,读过你的很多作品,这项工程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合作。”对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我哪有拒绝之理,当即就答应可以为这套丛书撰稿。金老师非常高兴,接着便兴奋地和我讨论起我可以供稿的篇目来。 鉴于我有党史、地方志和文学方面的多重背景,金会长“分派”给我的任务很重。一是由我和李敏老师负责《麻城籍共和国开国将军》的撰稿组稿,要我们为麻城籍开国将军每一位写一篇,我和李敏老师每个人要写十多个将军,纪实体裁,撰稿字数不少于15万字;二是为《麻城民间故事》供稿七至八个精彩的故事约2万字;三是为《麻城大事》和《麻城近现代人物》各提供一篇作品,约2万字。至于后两项“任务”对于我来说不算难事。我此前业余写过上十年的故事,全国各地发表的也有上百篇了,选择与麻城地情相关七八篇文稿不在话下;《麻城大事》和《麻城近现代人物》所要的文章,也就两篇而已,资料充足,熬几个夜也就出来了。真正难的是《麻城籍共和国开国将军》这本书,金老师就主要指望我和李敏老师来完成了。我深感责任重大,难度也不小。就当时而言,我所工作的党史方志办所能找到的麻城籍开国将军的资料很有限,大多是一些简介之类,只有少数将军有传记,多数将军的资料十分缺乏,要将麻城36位开国将军一个不少地写出来,挑战性很强。 两个月后,后两项任务就完成了,将稿件传给金老师审阅,他很满意。他还特别就其中几篇故事发表看法,狠狠地表扬了我一顿,称作品“忠于事实,构思精巧,一波三折,十分感人”,同时他也指出了文中存在的两处文字小错误,还不忘催促我加快《麻城籍共和国开国将军》的写作进度。我以前就知道金老师认真,但没想到七十多岁的他,作为德高望重的“传立文化”促进会的会长居然还一字一句地审稿,这套丛书编完,将有两三百万字,他该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和心血啊! 因麻城籍开国将军的写作不是能随便写的,一要真实,二要占有大量史料,不可胡编乱造。我提议金老师多给点时间我,他深表理解并爽朗地答应了。这一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这个事上面了。其间,接到金老师打来的有关稿子的电话数十通。说老实话,尽管我在市党史方志办工作多年,以前对麻城籍开国将军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非常有名的人物上,也就是被授中将以上的将领十来个人,对其它二十多个少将知之甚少。承担这个任务后,迫使我对麻城开国将军必须全面了解,深入了解,不然是写不出来的,也过不了金老师这个关的。在搜集史料,研究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麻城籍的开国将军个个都有特殊的贡献和传奇经历,对后人传承他们的精神品质以及进行文史研究意义重大,值得深入挖掘。在这年年末召开的市政协会议上,我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撰写了《关于抢救麻城籍开国将军及著名人物史料的建议》提案,引起了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又向我们当时的办公室主任钟世武同志建议,将麻城的开国将军研究作为办公室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年10月至年初,我们办公室抽调业务骨干组成采访专班共6人,历时三个月,远赴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武汉、河南新县、安徽金寨等地,寻访到所能联系到的麻城籍开国将军夫人、后代及相关单位重要知情人,搜集到文字资料余万字,图片余幅,采访录制的视频、录音长达上百个小时,采访笔记达数十万字。年初,我顺利地将金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得到了他的好评。同时我们办公室由我牵头,通过对这些资料精心研究和整理,当年编辑出版了《经典麻城——麻城开国将军故事篇》和《麻城红色记忆》两本专著。这两本书的出版发行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反响巨大,人民网、凤凰网、荆楚网、湖北党史网等30多家省级网站以及传统媒体《湖北日报》、《黄冈日报》等都作了报道。两书出版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有些读者还自发写了书评和读后感,成为我们办公室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由此可见,传立文化当时策划的这个课题是多么精准,多么重要。它有力地推动了麻城社会各界关心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代潮流。 历经三年的艰难编纂,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由金老师主编的麻城文化丛书终于出版面世了。这套来之不易的丛书终于走上了新华书店的书架,走进了麻城乡村的农家书屋,走到了市领导和“两会”代表、委员的手中,可喜可贺! 年11月20日,《麻城文化丛书》出版发行恳谈会在千年古镇歧亭召开,来自麻城文史界及离退休老干部代表20余人,聚集一堂,畅所欲言。大家高度肯定了传立文化七年来为麻城文化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特别对这套丛书的出版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在发言中所说的“它丰富了麻城历史文化的内涵,促进了麻城文化的传播,带动了麻城地域文化研究的热潮”也与来宾的看法形成共鸣。 “文化既是城市的软实力,又是发展的硬支撑”。麻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已形成的文化品牌有杜鹃文化品牌、孝感乡移民文化品牌、“全国第一将军乡”红色文化品牌、科举文化名牌、东路花鼓戏文化品牌、老米酒等特产文化品牌、杏花村等名村名镇文化名牌等等,它们正是因为有像金仕善老师这样一批人无怨无悔地放下小我,形塑大我而形成的。这些文化品牌正在为麻城旅游的超常发展和招商引资的关键突破发挥重要作用。但这只是人们看得见的成效,而一般人看不到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和育人的作用应该更大。传立文化着眼长远,聚焦并无私地参与麻城的文化与教育事业建设,与麻城人千年来“崇文重教”的传统一脉相承,其敏锐的眼光,炽烈的情怀,令人感佩!相信其树立的丰碑,一定会被后人铭记,同时也相信关心和参与这类善举的人会越来越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achengzx.com/mcsxw/76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