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石河村:红色驿站添新彩

“三条半枪闹革命,二十六将出乘马”。作为“黄麻起义”策源地——麻城市乘马岗镇,革命历史景点(遗迹)众多,其中有个小小山村,被称为红军出发的地方,那就是乘马岗镇石河村。

石河村距离大别山革命圣地乘马会馆不到20公里,掩映在绿水青山间。近年来,麻城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也为石河村的振兴发展拓宽了道路。不少游客来这里打卡红色驿站,重温革命先烈走过的路。

石河村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创新搭建平台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推动红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红色交通驿站与乡村田园游乐相结合,让红色旅游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

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有了这个驿站,我们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也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10月13日,石河村村支书江学勤站在驿站广场上说,这里还成为宣讲红廉文化故事的露天讲台。

石河村是乘马岗镇版图面积最小的村,仅有4.8平方公里,以前是个尘土漫天飞的小山村。一下雨,就无路可走。“水把路都淹了,出也出不去。”江学勤提起当年的路就摇头。

年麻城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在完成王小线县道升级改造的情况下,在石河村分别投资98万元,征地㎡,建造石河交通驿站,投资35万元,征地㎡建造磨盘山交通驿站。至此,石河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修宽了,排水系统也做好了。”江学勤很高兴,有了路就有了人流量,就有了致富的希望。

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神在“红”中聚。

作为乘马会馆的必经之路,让喜爱红色旅游的游客们在此歇脚,感受大别山深厚的革命底蕴,是石河村新建两个交通驿站的初衷。“这里是陈再道当年报名当兵的地方。”江学勤指着红军亭介绍说,年正月,王树声在石河寨观音寺招兵,陈再道就去报名,这里就是当年招兵处。在此处建立红色驿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年,一块醒目的石河驿站牌竖立于路边,一旁巨大的五角红星与红军雕像相连,“红军从这里出发”几个大字引人注目。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石河村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时常将熟知红色典故的老村民请到驿站,为游客和村民讲解红军故事。积极开展红色研学教育,规划中小学生红色教育研学的综合实践营地,有效促进旅游业态优化和产业链延伸。

“白天这里是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交通站点,晚上是我们活动娱乐的快乐之地。”村民易家新说。

这座集停车、休闲、娱乐、购物和旅游于一体的红色交通驿站,成为大别山区和红色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服务于周边群众,服务于乡村振兴,服务于全镇红色旅游。

整合红色资源搭建文旅发展平台

红廉文化是麻城和黄冈廉政文化品牌。石河驿站的建立,引起了麻城市纪委监委的布展兴趣。“麻城市乘马岗镇是中国第一将军乡,红廉文化资源丰富,所以在石河布置红廉文化,是必然选择。”麻城市纪委组宣部负责人说。

这里有大将陈再道事迹、廉政漫画、反腐倡廉语录等红廉景观,在“红色石河”主题区,展示着陈再道参军与战斗的内容。临近路口,一道屏风式的装饰展栏,镶嵌着《石河当兵》《举枪黄麻》《以一胜百》《东进冀南》《血浴羊山》《重返石河》5个陈再道将军的重要事迹。

“这个地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可以了解一下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我觉得在这里能找到乡愁,找到初心使命。”一名在红军亭休息的游客说。

沿着两车道沥青公路,前行数公里,便是磨盘山公路驿站,这里同样成为了红廉文化展示区。

从驿站往磨盘山顶而上,沿途可见红廉文化的宣传语。

石河村红廉文旅的兴起,不是个例。

“以路为媒,超前规划。”麻城市纪委组宣部负责人介绍,以红色旅游路为纽带,以石河、小寨等村为重点,串联沿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打造百里红色长廊和美丽乡村、农旅融合、生态景观旅游等示范带。

传承红色基因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饱满的油茶果将油茶树枝压弯了腰,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蜿蜒而上,这是麻城市乘马岗镇磨盘山油茶低产林改造基地。

磨盘山油茶基地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发的,面积多亩,在低产林改造前,整个油茶林杂草丛生,疏密不均,油茶产量低。

年经过低产林改造后,产业路也修进油茶基地,交通四通八达,油茶林既采光又通风,油茶结果多,产量比往年每亩增收公斤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江学勤高兴地说:“路修多修宽,荒了的油茶园又活了,是村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来源。”

石河村认准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坚持走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如今,石河村实现了“花”繁叶“茂”。村民熊诗才承包了多亩油茶园,靠着辛勤打拼过上了小康生活。

驿站新路有“丰”景。石河村公路沿线,油茶、板栗、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仅油茶一项,当地村民每亩收入超过元。“路畅业兴不是一句空话。”村民熊诗才深有感触。

这几年,红色旅游公路修好了,村里还建了两个交通驿站,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实惠。“我们都不用出去找销路了,油茶一熟,就有车过来了,直接销往全国各地。”熊诗才脸上布满笑容。

石河村位于王树声故居和乘马会馆的必经之路,如今,依托对红色资源的传承与运用,石河村打造以红色游、田园游、体验游为主导的特色旅游景区,力争家家户户能参与、有特色,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年,石河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5年前翻了近一番。

“家门口有了产业,一个月有两三千的工资,老人小孩都照顾了。”在家里兴办猕猴桃生态果园的村民蒋淑华说,每到假日,总有附近群众到园子里来体验采摘乐趣。

“我们的党员干部一代又一代传承好红色基因,坚持真理,引领好乡村振兴工作,让村民的腰包更鼓、笑容更灿烂。”江学勤坚定地表态。

红色是底色,绿色是亮色。正是因为“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石河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记者何国顺陈爱武孙婷

通讯员万永庄舒立肖杰

来源

鄂东晚报

编辑

何皎月审核

马艳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achengzx.com/mcsxw/121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