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工治未病”,意思是最好的医生能在病人发病之前就把病给治好。你看,多牛! 扁鹊的大哥就是这样一位牛人。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谁最厉害?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最高,他总是在别人还没发病的时候就把病治好,但是他的名气只限于我们家里。我二哥的医术次之,他能在症状初发的时候遏制住病情,所以他我们村子里有些名气。我的医术其实最差,我都是看人病情很严重了才开始治,结果我的名气反而特别大。 你看,扁鹊的大哥治病效果好、成本低、不受罪,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但现实却是,治未病的人不仅籍籍无名,甚至还可能会被人误解。有个著名的典故《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几次三番提醒蔡桓公生了病,要及早医治,但蔡桓公根本不相信,还讽刺扁鹊“医者好治不病以为功”。 如果治未病的人都是这样的下场,谁还去治未病呢?然而,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士”。士不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士”——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有“功成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有“治未病”的勇气和上游思维。 说到上游思维,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在河边发现了一个正在水里挣扎的孩子,就赶紧把孩子救了上来。刚救完,又漂来一个,接着再救……结果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漂来。于是,其中一个人说,我不在这里救孩子了,我要去上游看看是谁在往河里扔孩子。在下游解决问题,是一种被动的反应,只治标不治本。能去上游看看是怎么回事,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的思路,就是“上游思维”。 怎样拥有上游思维呢?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 年,美国芝加哥市的公立高中毕业率只有52.4%。但美国人习以为常,没人认为如此低的高中毕业率是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有位学者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不满,并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原因。结果他发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跟高一的成绩密切相关。 原来,芝加哥的教育系统没有初中,一个孩子从学前班到八年级都是在同一个学校上学,然后九年级换到高中读四年。高一,等于是孩子第一次离开从小长大的学校,进入全新的环境。对十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是最脆弱的一年。找到了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方案。以前学校最重视高四,现在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