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古城黄州东坡赤壁古建筑群中,原有一座“于公祠”,祠内祭祀的是清代康熙年间黄州知府于成龙。“于公祠”是黄州人在于成龙离开黄州不久建立的生祠,一个人能受到当时百姓如此敬重,让黄州人世世代代铭记不忘,是何原因呢?

“于青天”“于半鸭”“于糠粥”得名由来

康熙八年()五月,五十三岁的于成龙因在合州任上抚民惩恶,政绩显赫,又以“卓异人材”晋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府同知属于仅次于知府的重要官员,有“二府”的雅称,其首要职责就是处断案件,整肃民风。

于成龙一到黄州府,尚未来得及休息,知府罗载惇来告:一桩由盗窃引发的人命案件在麻城发生,二府必须迅疾前往麻城歧亭同知府处置。

歧亭即今日麻城市歧亭镇,距离黄州府城将近百公里。

于成龙到黄州途中,已闻黄州盗风盛行,官府每每置之不理,这是因为:倘若立了盗案,就得限期破获;如果到了限期不能破获,上司就要以渎职罪纠参,因此地方长官往往不立盗案。如此一来,境內的盗贼更加肆无忌惮,往往明火执仗,白昼杀人。老百姓深受其害,怨声鼎沸。

于成龙素以敢于担当闻名,身为府同知,他深知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是自己的职责,于是马不停蹄前往歧亭同知府。

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于成龙想尽千方百计,终于将由盗窃而起的杀人案件弄得水落石出,并破获歧亭18个盗贼组成的大盗团伙。歧亭从此无盗贼扰民,老百姓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故尊称于成龙为“于青天”和“青天于二府”。

于成龙走上仕途近十年,从不携带家室。在歧亭,他独自一人,清心寡欲,其淡泊自甘的廉洁之风,路人尽知。

于成龙每日买豆腐脑一小碗,作为早餐。歧亭人说于公“豆腐量太狭”,而他自己却说:“日节一口,月积一斗。”

于成龙喜欢喝酒,但每天仅止半壶,价值五厘。歧亭人说:“于公过夜钱五厘。”

于成龙镇守歧亭期间,其长子廷翼奉祖母之命从山西来看望父亲。廷翼原以为黄州乃膏腴之地,不同于荒凉偏僻之罗城、合州,父亲的生活状况想必一定会有所好转。可到了歧亭,方知父亲手头依然拮据。廷翼回返山西之日,同知府厨房仅有一只烤鸭,于成龙无钱为儿子送行,就割了一半给他作为长途之食。

歧亭人闻讯,又给于成龙送了一个雅号——于半鸭。

康熙十年(),黄州大旱,境内五谷歉收,老百姓生活极其困苦。身为府同知,俸薪并不薄,但于成龙乐善好施,常将银两慷慨施舍于穷民,以致自己囊中羞涩,故《于清端公政书》中有诗云:“半鸭于公过夜钱,五厘酒价何处拈?”因为揭不开锅,于成龙在无可奈何之下,卖掉了自己所乘的一头骡子。

歧亭周某是世家子弟,时值灾荒,八月未到家中断炊,几个孩子啼饥不已。于成龙得知后,便将自己卖骡子的钱买两石稻谷送给周家,而他自己则以糠粥为食。所谓糠粥,就是将糠皮炒干重磨取粉,撒在稀饭中。于成龙不仅自己吃糠粥,跟随他的人也吃糠粥,招待客人也只能以糠粥为餐。有一天,一位友人到歧亭看望于成龙,于成龙就以糠粥招待他,友人确实无法下咽,便放下筷子不食。于成龙开玩笑说:“糠粥者,贫家之便餐,官吏之罕物,他日过尔家不设糠粥,吾罚尔赈济灾民。”

当时歧亭有歌谣四方传唱:“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于成龙因此又获得了“于糠粥”的雅号。

尽忠报国 体恤民情

康熙十三年()春,因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缉盗有功,湖广巡抚张朝珍上疏将于成龙举为“卓异”,于成龙因卓异晋升为福建建宁知府。由于张朝珍再次上疏,恳请康熙皇帝将于成龙留在自己身边。康熙允奏,诏改于成龙为武昌知府。

于成龙升任武昌知府之日,适逢吴三桂叛乱,占据湖南,攻陷长沙岳州,朝廷命张朝珍迅疾平叛。张朝珍命于成龙在咸宁县境造浮桥济师。

桥刚建好,却被突然暴发的山洪冲垮。因延误了战机,于成龙被朝廷革职,遣归原籍。老天爷给于成龙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顿时感到心灰意冷。张朝珍身为湖广巡抚,觉得朝廷处罚不当,遂私自留下于成龙,让其暂时料理岳州军需。

康熙十三年()八月十一日巳时,年近花甲的于成龙因平息“东山之乱”有显赫之功,经康熙皇帝御批,又以黄州知府的身份再次抵达黄州。由于长途跋涉,劳累过度,老人感到身体极不舒服。虽然如此,于成龙顾不上休息片刻,在疲惫中硬是将一百万捆军用粮草的任务逐一摊派给州县催解。

从巳时(约上午九点)抵达黄州,到深夜三更时分,疲劳至极的于成龙竟然昏睡于几案,仆役不敢惊动老人,弄来一炉炭火,以保室温。次日拂晓,于成龙从梦中惊醒,见身边炉火旺盛,便对仆役说:“烧炭犹如烧民脂民膏,不可浪费一星。今日初秋,寒气未来,足可支过,何必如此旺盛?”说着亲手将炉火熄灭。

公案上五百五十二份公文,堆积如山。于成龙从日出之时开始批阅公文,一直读到深夜二更,只觉得头昏脑胀,眼前发黑,突然嗓子眼一酸,一股黑红的鲜血喷涌而出,公案上一堆白简全被染红了。仆役慌了手脚,立刻将于成龙扶到卧榻,然后将公案上带血的白简收卷,准备扔掉。于成龙在卧榻上看到后急忙制止说:“吾哀民生之多艰,一页白简一片血汗,不可因本府所呕血之迹而弃之于地!”

数日后,于成龙强打起精神,到罗田、黄梅、黄冈等县考查,用那被鲜血染红的白简写下《为黄州各属报灾请蠲详》,将春涝夏旱的灾情向湖广巡抚张朝珍逐一汇报,恳求张朝珍不可再向州民征粮征赋。身任湖广巡抚的张朝珍当时最头疼的就是征赋之事,而于成龙一到黄州知府任上就请求免除一府粮赋,张朝珍感到左右为难。在深思熟虑之后,张朝珍将于成龙带血的简书呈送康熙皇帝,让皇帝亲自裁处。康熙皇帝审时度势,恩允了于成龙的请求。

于成龙身为黄州府最高长官,一方面他是朝廷的命官,本应忠于职守,另一方面他又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他既要尽忠报国,又要体恤民情,这就必须充当好二者之间的纽带。于成龙在黄州有一句口头禅是“天理良心”,在他看来,以民为本,赈灾救民,是讲天理良心;平息东山叛乱,打击豪门恶少,为民除害,也是讲天理良心。他始终认为“民为国家之本”“恤民者,强国脉也”,因此,在于成龙的官宦生涯里,忠君爱民、勤政廉洁,一以贯之而终身不逾。

康熙十七年()六月,康熙皇帝亲自下诏,将于成龙擢升为福建按察使。于成龙离开黄州的那一天,黄州、蕲州的老百姓沿岸相送,跟随到九江的百姓多达数百人,哭声与滔滔江水相应。

结 语

于成龙自康熙八年来到黄州,至康熙十七年离开黄州,前后历经九个春秋。这九年是极不平凡的九年,其中的艰辛,既为他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写下了绚丽夺目的一笔,也为他后来走上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黄州九年,之所以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应该源于他那无私无我的博大胸襟。

康熙二十三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八岁。人们在于成龙的卧室内仅见到一套官服和几个装盐装豆豉的破罐,别无他物,南京“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康熙皇帝闻讯,诏谕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谥号“清端”,加赠太子太保,并破例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赐葬故里。(王琳祥)

附王琳祥简历:男,字沁洋,号铁树观人、赤壁山人。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新洲县辛冲镇。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王琳祥先生现为湖北省黄冈市东坡赤壁风景区管理处副研究馆员。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三国演义》学会理事、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等。主要著作有《赤壁战地考》、《景苏园帖释文》、《苏东坡的道家情结》、《黄州赤壁》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achengzx.com/mcsms/136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