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4/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计划以这片稻田为起点,开通一列观光小火车,直接通往在建的‘小南海’。”12月9日,站在拖船埠村口的瞭望塔上,江汉平原寒意凛冽,但从该村第一书记毛向华的描绘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却感受到这片土地致力振兴的火热。潜江市渔洋镇拖船埠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曾是一个清冷萧条的村庄。近年来,该村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共谋共建,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焕发“红色”光辉。心往一处想,村民唤起改造家园的冲动走进拖船埠,红五军军部旧址、红六军七师师部旧址等红色印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但拖船埠村的资源并没有被利用好,很长一段时间里,贫穷伴随着全村多户村民。年初,潜江12家市直单位与拖船埠结对共建,拟投入万元资金支持文物修缮、美丽乡村等建设,共同帮助拖船埠改变困局。同年8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干部毛向华被派驻拖船埠任第一书记。众人帮扶心切,但毛向华发现,村民们对村里的发展似乎漠不关心,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修路建房并不难,难的是村民们思想统一。”毛向华决定请村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年底,在镇里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几十名村民代表到仙桃、武汉等地的美丽村庄参观学习。对比自己村里脏乱差,村民们心里受到很大的震动:“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打下了基础,我们这一代人不能给拖船埠人丢脸!”村民唤起了改造家园的冲动,渔洋镇“趁热打铁”,由党委班子带队,分4个小组在拖船埠多次开展塆台夜话,请村民围绕人居环境、旅游经营、乡风文明、项目建设、平安治理等方面畅所欲言。潜江市委书记向斌也参加拖船埠村群众议事会,听取群众意见。“拖船埠最大的特色是红色,这个优势不能丢。”“我们离仙桃近,别人发展旅游,我们也可以。”村民们打开话匣子。村民们的意见被一一记下,打造“红色拖船埠”的规划很快出炉。看到自己的想法变成规划图纸,村民们终于找到“主人翁”的感觉。劲往一处使,5天内搬迁座坟墓按照规划,拖船埠要建设一个占地平方米的纪念广场,房屋拆迁和墓地搬迁是最大的难题。首先是迁坟。几百座坟墓,涉及上百户农户。村“两委”和党员代表、退休教师、乡贤能人等各方力量组成专班,按照“上门宣传不漏一户、广集民意精心选址、尊重民意择期搬迁”的方式分头做工作,把拖船埠未来的效果图展示给村民看,把发展的利好跟村民讲。孙涛第一个举手答应迁走亲戚的墓地。孙涛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去年9月回到家乡创业。多名烈士就义处就位于他家承包田里,孙涛主动捐出这块地修建纪念设施。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纷纷跟上。5天内,座坟墓顺利搬迁。小南海项目是拖船埠红色村庄建设的核心项目,占地多亩,村委会主任冯在友第一个把50多亩螃蟹塘捐出来了,损失几万元,其余7户村民深受感动,也主动捐出自家的鱼塘和自留地。红五军军部旧址前有处老房子,影响施工,而房主人远在东北。退休老支书朱从庆主动承担起做思想工作的任务,他先后两次到东北,找到该房主人。房主人的先祖曾为革命事业作出过贡献,朱从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们家继续为拖船埠的发展作贡献。最终,房主人无偿捐献了这套房子。建设拖船埠,大家劲往一处使,拖船埠共拆迁近百处建筑,回收13套老房子,使得纪念广场、老街改造、小南海等项目快速推进。人往一处走,沉寂的村庄人气满满景美了,人归来,原本沉寂的拖船埠热闹起来。今年6月,村民胡志兵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家门口,萌生想法:把自家房屋改建成农家乐。这是继老船长土菜馆、老周家私房菜、红色船乡农庄之后,村里建起的第4家农庄。为鼓励村民创业,拖船埠村编制“拖九条”,通过项目认领制、劳务聘任制等方式,鼓励村民以资金、技术、项目、劳务等入股村级经营项目。在“拖九条”政策驱动下,村民新建农家乐、民宿、商铺等旅游业态15家。刚刚建设完成的红色旅游街上,老支书、老船长、婚嫁风味等多家民宿即将建成运营。村民们还学着开通爱彼迎、飞猪、携程、途家等网上店铺,招揽各地游客。随着红色旅游项目增多,潜江市拖船埠旅游公司应运而生,公司由村集体全资入股,聘请村民参与运营,制定入股和分红机制。目前,村集体注册“拖船埠旅游产品商标”,帮助村民代售农特产品。家乡的发展,吸引了在外的游子。肖蒙蒙曾就职于武汉一家婚庆公司,今年5月,听说村里常常接待红色旅游团,急需讲解员,她决定回到村里,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安心工作。如今的拖船埠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正在申报3A级旅游景区。毛向华说,下一步,拖船埠还会建露营基地、亲子营地,等核心项目陆续完成之后,村集体年收益有望达到万元。什么是共同缔造总体要求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凝聚强大动力。试点安排每个县(市、区)确定5至10个城乡社区(农村自然塆、城市居民小区)作为试点。主要任务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试点中探索形成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机制。咱村干部越干越有底气麻城市黄土岗镇张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我们张家墩村地处“菊花之乡”麻城市黄土岗镇,年引入市场主体,建成菊香人家景区,高峰期每天有上万游客。美中不足的是,紧挨景区的李花楼塆脏乱不堪、缺少规划。今年,我们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把李花楼塆的面貌彻底翻了个新!哪些地方拆?建成什么样?按过去办法,靠我们村委会几个人坐在屋里“抓脑袋”。这次不一样,我们把主动权交到村民手里,通过一场又一场塆组会,汇民意、聚民声、集民智,形成共同缔造建设项目清单。群众参与决策共谋,村落改造顺利推进。群众自发拆除闲置房屋、私搭附属房、牛栏猪圈等余间,没要一分钱补偿。其中,有一件事让我触动很大。村民伍运清搭建的一间厨房,阻碍屋后邻居通行多年,就是不拆,成为“钉子户”。塆组会上,他非常认同改造方案,认为村庄建设自身受益,主动要求拆除厨房,为村民出行让开道路。过去,村干部想在塆里推动一件事,经常是“无人拢场”,还有等着看笑话的。这次李花楼塆改造,处处都能看到群众参与的身影。68户村民全部主动参与土石方挖掘、排水管铺设,出工出力不要报酬。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环境美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村里依托菊花产业优势,将不断健全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系机制,引导农户参与菊花种植、加工、观光等产业链条,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共同缔造活动的深入推进,让我深刻领会到:只要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同围一张桌、同坐一条凳、同商一件事,就没有解不了的难题。一口塘“唤醒”民力安陆市王义贞镇朱桥村村民张兴朝银杏染初冬,满树黄金甲。我们朱桥村有着比自然美景更醉人的场景:几台挖掘机正忙着翻修、扩充当家塘堰,大家一起动手。家门口的这口塘堰几十年没有修整,这次整好后能派上用场,再也不用大老远地挪水、借水了!这口当家塘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朱桥村处于丘陵地带,区域性、季节性干旱频发,当家塘堰本应在农田灌溉上挑大梁。可是,因为年久失修,当家塘堰的灌溉功能严重下降,每年农忙时,灌溉用水就成了村民们头疼的事。因为用水不便,每年都有村民弃耕,我舍不得祖辈的田地,还是勉强种了7亩水稻。正在加紧建设的塘堰蓄水项目,终于“治”好了我的心病。通过专业规划设计,把当家塘和相隔不远的另一个水塘打通,深挖清淤,筑底护坡,恢复水系流通,提升蓄水量。同时,还修一条米的引水渠,建起泵站,引郑家河水以备不时之需。工程建好后,至少可供五、六、七、八四个组农忙时节足量用水。这口塘修到我们心坎上,我和村民们穿上“共同缔造志愿者”工作服,自发自愿参与建设,有的出工,有的出力。共同缔造好,解决我们急难愁盼的事,让村民焕发“主人翁精神”,把“你”和“我”真正变成了“我们”!记者手记关键在发动群众为什么干部辛辛苦苦干事,却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为什么明明是民心工程,老百姓却不太买账?归根到底,是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干部与群众没有“坐到一条板凳”上。当前,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生诉求纷繁复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与难度日增。直面基层治理新的挑战,需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共同缔造正是这把破题的“金钥匙”。共同缔造,其实质就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发动群众,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更不是把群众召集起来开个会、发个言,而是让群众从内心里关心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achengzx.com/mcsdl/15100.html
------分隔线----------------------------